English

民族教育怎样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1998-09-02 来源:光明日报 王秀云 我有话说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江泽民同志提出教育是立国之本,强调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中国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加快推进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求我们认真对待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在这个高度上认识全国的教育,也应当在这个高度上认识民族教育。

少数民族背着沉重历史包袱进入社会主义,民族地区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异常艰难,有的县甚至首先要为普及六年义务教育而奋斗。这就使得有些人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起点如此之低,民族教育也要迎接以高科技为龙头的知识经济的挑战吗?民族教育能与知识经济联系起来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回忆一下历史。70年代末,粉碎“四人帮”后不久,我国国民经济几近崩溃,与世界发展水平的差距决不比今天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小。当时邓小平就提出“中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86年会见李政道等人时邓小平曾经说过一段十分耐人寻味的话:“前几年有的外国科学家问我,你们在不富裕的情况下,为什么要搞加速器?我说,我们是从长远考虑。现在看来搞对了,决心下对了,起码争取了几年时间。在高科技方面,我们要开步走,不然就赶不上,越到后来就越赶不上,而且要花更多的钱,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民族地区教育界的同志们实在应当好好揣摩这段话所蕴涵的远见卓识。

因此,在世纪之交来谈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我们也必须有前瞻性和跨世纪的思考,不能不充分注意到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现实,不能不从知识经济将对社会发展及对教育发生巨大影响这个层面上认识问题。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把认识问题的高度与正视地区实际区别开来。在向知识经济迈进的时代,不管是哪个民族的教育对象,他们走入社会的时候,面对的将不仅是工业经济中的发电机、铁路、汽车生产流水线,不可避免的还要有芯片、光盘和计算机。

这样说,并非不顾民族地区的具体条件,不分青红皂白地急于在各类教学中加进信息技术的内容,而是说,要认识新世纪知识经济对包括民族教育在内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要在教育观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由于边远贫困的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教育观念陈旧,把小学办成“听话教育”,把中学办成“分数教育”的现象更加严重,因此,民族地区在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上的任务更艰巨。我们民族地区如果能够转变观念,成功地培养出一代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有可能把国内外高技术的突破运用过来,导引出自己地区成功的技术进步。民族地区在传统制造业方面的落后,也许正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赶超发达地区的好机会,因为包袱轻,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从而可能更快地转入知识经济的发展轨道。在知识经济处于萌芽状态的今天,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未雨绸缪,勇敢地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民族地区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